文化
作者:唐执科(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办公室环境整治与监测部部长)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和“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对于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积极意义,为世界文明百花园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北京中轴线位于北京老城中心,北起钟鼓楼,向南经万宁桥、景山、故宫、端门、天安门、外金水桥、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正阳门、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至南端的永定门。太庙和社稷坛、天坛和先农坛分列中轴线东西两侧。中轴线全长7.8公里,贯穿北京老城,并始终决定整个北京老城城市格局。在这一巨大建筑群中,涵盖了古代皇家宫苑建筑、古代皇家祭祀建筑、古代城市管理设施、国家礼仪和公共建筑、居中道路遗存五种不同类型的历史遗存,展现了中华文明具有代表性的物质形态特征。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见证和标识,北京中轴线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思想、制度、物质等层面呈现出整体价值。
一
中华先民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里,创造出辉煌的文化,给我们留下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北京中轴线是其中的出色代表,是中华文明历史发展的重要见证,成为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重要标识。在北京中轴线宏大华丽的规划布局中,蕴含着中华文明的智慧和特点。
致中和的哲学理念。《中庸》载:“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表达的是不偏不倚,“和”追求的是和谐有序。北京中轴线统领古都老城的规划格局,承载着中华文明“致中和”的精神追求。从选址看,中轴线坚持择中而居的原则,雄踞京城正中的位置,犹如一条城市脊梁,承担起都城的躯干,展示大国首都的雄伟气魄和泱泱风范。从布局看,中轴线两边建筑均保持着左右对称的布局,如太庙和社稷坛、天坛和先农坛等,这些建筑物各得其所,极富中正平衡之美。从各建筑的建造命名看,也处处彰显“致中和”的理念。故宫前三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最具代表性,不仅都位于中轴线上,而且都用“和”字来命名。这三大殿的匾额题词:建极绥猷、允执厥中、皇建有极,均出自《尚书》。允执厥中,强调帝王处事要不偏不倚,符合“中和”理念,因此谓之“执中”。
多元一体的文化特征。自古以来,在中华大地上,从来不是一个民族在孤鸣,而是各民族合唱,共同演奏出中华民族的恢宏乐章。从远古时期各文明的满天星斗,到封建时期的历次王朝更替,各民族和文明之间不断进行文化交流和融合,形成了中华民族绚丽多彩、多元一体的文化特征。北京曾是多个少数民族政权的都城,是多民族文化汇聚之地。传承至今的北京中轴线,是中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伟大作品。北京中轴线最早诞生于元代,历经元、明、清三个多民族大一统王朝。无论是汉族,还是蒙古族、满族,都对中轴线的规划理念和格局尊崇有加、承接有序。北京中轴线不仅体现多民族文化元素,而且呈现华夏先民多样的精神信仰。例如,清代在景山绮望楼内供奉孔子牌位,尊崇儒家至圣;万春亭内则设有毗卢遮那佛,尊崇佛教如来;故宫钦安殿供奉玄武大帝,尊崇道教神灵;太庙是皇家祭祀列祖列宗之所,体现强烈的祖先崇拜。
天人合一的理想追求。“天人合一”,最早见于《庄子》:“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历经多代发展,“天人合一”理念不断被赋予丰富意蕴,展现着中华先民独特的宇宙观、自然观、人生观。北京中轴线参照天地宇宙秩序而建,是“天人合一”的物质载体。古代中国,天子之所以为天子,是因为天子“受命于天”,此之谓“天子居中国,受天命,治天下”。北京中轴线正是帝王寻天下之中、择居于中国的重要体现。其中建筑的布局和命名亦对应天象,如故宫在修建之初,被明永乐帝命名为“紫禁城”,取紫微星之意。在区域选址上,北京中轴线体现了我国先人因应自然之势、巧借自然之力的智慧和理念。其背靠燕山山脉,借山势而为其坚实屏障,区域内多条自然和人工水道交相环绕,为都城提供水源和河障,是中华传统建筑理念中依山傍水、山水环抱的典型范例。这彰显了中华文明尊重自然的优良传统,是追求“天人合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大积极实践。
-
韩警方:尹锡悦等49名涉紧急戒严
2025-01-07
-
2025与世界共舞丨俄罗斯学者:
2025-01-07
-
普京将与特朗普和朔尔茨会晤?克里
2025-01-07
-
专家:流感季患者、流感样病例应尽
2025-01-07
-
外媒:德国总理朔尔茨回应计划与普
2025-01-06
-
日本御岳火山连续两次喷发 烟柱高
2025-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