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为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国科协科普部联合光明网推出“院士高端科普”栏目,邀请各领域院士就我国当下热点科技问题给予权威解答,服务引导更多科技工作者提升科研科普能力,促进全民科学素质提升,为科技强国建设贡献科普力量。#千万IP创科普
科技自立自强,简而言之,就是要拥有自主可控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技术,不再依赖外部输入,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超越。这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突破,更是对科技体制、生态、人才培养等多方面的全方位提升。当前,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任何一个领域的突破都可能带动整个科技体系的变革,人有我优,并不完全算是“从0到1”的突破,人无我有才是真正挑战。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这既是“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的深刻总结,更是“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的行动指南,对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认为,人民至上是科研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科研工作者应当时刻铭记,科研的最终目的是为人民服务,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幸福安康贡献力量。自信自立是科技工作者的必备素质,只有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强大的精神意志,才能自力更生,走出自己的路来,只有自信,才能自立。守正创新是科研工作的思路和方法,只有坚持守正创新,科技研发才能不断迭代升级。问题导向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寻找出现问题的机制。胸怀天下则是要求科研工作者必须有世界眼光和国际视角,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系统观念是科研工作必须遵循的重要方法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必须坚持系统性、逻辑性、整体性和交叉性,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普遍联系的观点去创新创造。
如何才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我认为有三点:
首先,是建立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科技是服务于产出的,当前的科研体系往往采用“切蛋糕”方法,将一个重大的科研课题分割成若干个小课题,分给全国的科研团队去竞争和独立研究。这种方法看似公平,但如果在顶层设计上,没有统筹规划,则会导致科研资源的浪费和科研成果的碎片化,每个团队都只做自己的一部分,最后拿回来的成果无法有效系统整合,实现最初的科研目标,贡献不出系统性的新知识或新技术,因此,要注重整体性和协同性,确保各部分的研究能够相互衔接、相互支持,共同推动科研项目的实现。
其次,是多学科交叉融合,进行有组织的科研。当前,用单一技术理论解决重大科学问题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科技创新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为其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在构建国家重点实验室或科研平台时需事先明确目标,设计重大研发计划,依据计划规划所需平台、团队与知识体系 。正如“两弹一星”时期,尽管当时我国生产力水平较低,但在多学科交叉融合和有组织的科研计划下,仍然取得了一系列自主创新成果。因此,要改变当前科研领域的“诸侯割据”状态,唯有打破壁垒,促进交流与整合,才能避免“盲人摸象”,迈向系统性创新的新高度。
第三,科技工作者本身要有自立自强意识。科研工作应围绕国家的重大需求进行课题的设计与研究,这是科技工作者应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即使某些科研工作可能无法发表文章或获得直接的经济收益,但只要国家和人民需要,就必须去做。要弘扬科学家精神,只有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才能够真正解决实际问题。当然,也需要从制度层面进行引导和激励,以培养更多具有勇于担当的科技人才。科研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会产生结果,希望青年科技工作者,具备一定的心理素质,耐住寂寞、刻苦钻研,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从来不是容易的事,遇到困难时在实践中寻找方法,沿着崎岖的山路,攀登科学的顶峰。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科技强国建设的根本要求,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则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标志。我相信,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勇攀高峰、不懈奋斗,一定能够在科技领域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加积极的贡献。
(作者:丛斌,系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北医科大学教授,光明网记者蔡琳、张梦凡采访整理)
-
(乡村行·看振兴)“慢生意”拼出
2024-12-22
-
浙江乡村收藏家“搬砖”十余年:千
2024-12-22
-
科技交响乐组曲《交响编码》在京上
2024-12-22
-
专家、创作者和教育工作者共论新时
2024-12-22
-
导演大飞携《异乡来客》回到家乡山
2024-12-22
-
专家:家庭雾化治疗应规范 首诊或
2024-12-22